The next blue ocean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trade finance market between Taiwan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文/叢樹人 仲城資訊管理公司董事長

台商到境外投資幾乎都是以哪裡有便宜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對環保等議題不太重視的國家為主,因此符合台商期待的投資聖地,通常是低人權低法制的國家。

投資的方式是把在台灣的資產變賣或融資換成大把外幣直接投資設廠,若不幸遇到先前印尼、越南反華,或是海地大罷工等事件,台商想一走了之吧,又捨不得那些砸大錢買來的廠房設備;想繼續留下來經營吧,又擔心投資環境惡化沒保障,真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

2012年中國發生大規模為紀念918事件對日資企業打砸搶的暴力事件,很多在中國的日企為了日籍員工的安全讓他們盡速返國,廠房設備都不要了!日本人難道不在乎他們留在中國的廠房設備被砸被燒被搶嗎?原來日商到境外投資,資金只有一小部分是用現金去投資的,在當地需要的資金則是透過他們在母國的銀行授信額度出面做擔保,讓被投資的國家的銀行就地融資給他們,等到廠房竣工之後再把這些資產押給當地其他銀行換取融資,然後用這筆融資款去清償之前的貸款以解除日本銀行融資擔保的責任。如果投資環境惡化,日方評估不宜繼續經營,日企乾脆就撤出,反正廠房設備的資金都押給了當地的銀行,後續的處理由中國的債權銀行自己去傷腦筋。

台灣的金融業很不怕死,怎麼說呢?台商蜂擁到中國或東南亞設廠,銀行也馬上前腳跟後腳設立分行或是子行,說的好聽是可以就近服務台企在當地融資,但是別忘了,小企業如果原來在台灣就拿不到融資額度,憑甚麼他到了境外就能拿到額度?而大客戶雖在境外設廠,但是資金調度都還留在台灣,那麼台資銀行去當地設分行有何意義?上述日本銀行的做法,用跨境擔保–長程飛彈的模式一樣可以支援本國的企業在境外的資金需求,而且抽身也容易,反觀台灣的銀行是跟著客戶一起去犯險,客戶只要一出問題,自己也跟著倒楣。

所以台灣的銀行要開展海外業務,首先就是要強化同業同盟的關係。從最近的政經情勢看起來,台灣往後對中國的經貿往來將持續下降,跟歐洲的關係將逐漸升溫,尤其是捷克、波蘭、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頻頻對我國伸出橄欖枝,這些國家2020年與我國的貿易額至少有40億歐元,可是我國的銀行在當地完全沒有分行,連通匯行也幾乎沒有。國發團率工商界出訪這些國家,相信回國後很快就會訂定一些政策鼓勵台商跟這些國家做生意。

要加強台灣跟中東歐的經貿往來,當然少不了銀行的配合。到當地設立分行門檻高耗時長,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強化雙邊銀行的同業往來關係,互相信賴彼此的保證。在此條件下爭取對方開過來的信用狀由我擔任「指定銀行」,就不擔心出口商會移情別戀;如果是用記帳(Open Account)交易,也可以跟對方銀行合作「應收帳款承購業務」(Factoring),由對方銀行承擔當地進口商的信用風險保障台灣出口商的債權。而且上述的做法也能倒過來做,中東歐的出口商銷售貨品到台灣來,我們的銀行也能承擔台灣進口商的信用風險,更進一步甚至還能邀請出口商來我們銀行的OBU開戶,由我們的銀行提供應收帳款融資等服務。

前述方式能強化雙方貿易更進一步的往來、增加彼此的貿易額;銀行也可以在不設立境外分行的情況下就能走出亞洲將業務延伸到歐洲,除了增加銀行外匯實績之外,也增進了銀行外幣的流動性。如果台商要去中東歐投資設廠,銀行也能透過跨境擔保這種「長程飛彈」幫助台商在不動用我國外匯存底下就能直接跟當地銀行融資。

如此一來可以促進雙邊的貿易往來更頻繁,對國家、銀行與廠商而言,更創造出三贏的局面。

via:工商時報

Fortress Factoring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